血压管理盲区,别忽视!
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存在昼夜变化的特点,清晨时段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期,这一现象已被认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的出现,研究发现人体血压也存在昼夜变化的现象,即表现为睡眠后几小时内血压明显下降,清晨时段觉醒前后血压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且血压晨峰现象是清晨时段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对清晨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将清晨血压作为血压管理靶点已成为近年的热点话题。
清晨血压与清晨高血压
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发布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中,对于清晨血压定义是:清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自测血压(HBPM)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的起床后2h或早晨6:00-10:00间的血压;如果清晨血压≥135mmHg则称为清晨高血压 [1]。
目前,清晨高血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清晨高血压是指血压仅在清晨明显增高,而其他时段血压水平正常,是隐匿性高血压的一种情况;广义的清晨高血压则是清晨家庭血压测量平均值≥135/85mmHg和(或)诊室测量血压平均值≥140/90mmHg,无论其他时段的血压水平是否高于正常,多见于新诊断以及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鉴于清晨血压增高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事件明显相关,故广义的清晨高血压概念更合理。
清晨高血压的危害
清晨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在101例来自同一社区年龄≥50岁人群的研究中显示,清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对风险增加5倍[2]。一项平均随访32个月的队列研究比较了家庭测量的清晨血压、家庭测量的夜间血压和诊室血压等与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家庭测量的清晨血压对肾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最大[3]。在心血管事件方面,一项纳入21 591例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2年的研究显示,家庭自测清晨收缩压≥155mmHg的患者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发生的风险分别是家庭自测清晨收缩压<125mmHg患者的6.01倍和6.24倍[4]。
此外,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也容易出现清晨血压增高。短效降压药物的使用是清晨血压增高现象的原因之一。半衰期短的降压药物作用多不能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无法有效地遏制由于病理生理原因导致的血压增高。
清晨血压的评估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常规进行清晨血压监测与评估。家庭血压监测、24 h动态血压以及诊室血压测量都可用来对清晨血压进行监测和评估,但各有其优缺点,有机结合使用上述3种测量方法,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更全面地了解清晨血压以及24 h血压的控制情况。其中家庭血压监测可经常甚至每天进行,因此是观察降压治疗过程中清晨血压控制情况的最佳方法。
家庭血压测量方法如下:
(1)应在起床后0.5~1.0h内进行,通常在6:00-10:00之间;
(2)应尽可能在服药前、早饭前测量血压;
(3)测压前应排空膀胱,并尽可能取坐位。
家庭测量清晨血压值通常低于诊室血压,其诊断标准为135/85mmHg。通常建议每天早晚测量血压,每次测量2~3次,取其均值;每周测量3~4d,并长期坚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管理好清晨血压应该从每一位医生、每一位患者做起。积极推动清晨血压管理,将有可能全面提升我国的高血压综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降压治疗的达标率,有效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