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的分类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草药:系指广泛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中草药: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中药材: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中药饮片: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学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2.立夏后饮食记住“三增三减”
立夏后饮食也该调了!立夏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序幕。气温渐升,日光渐燥,身体各脏器也随之发生不小的变化。作为暮春与盛夏的过渡期,立夏前后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脏器的调养,为盛夏后身心渐入佳境奠定坚实基础。
养心神——增静减怒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相互通应。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 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受情绪起伏及气候外感因素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立夏后养心是第一要务。养心要做到“戒躁戒 怒”,静养身心,保持内心安静、情志开怀,以降心火。
调胃气——增稀减肉
立夏后常因气候燥热而食欲不振,其实这是因为湿热蕴积在内,肠胃缺乏运化动力的反映。调养胃气,让胃口这个吸收营养的“加油站”动力十足,才更有利于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胃喜潮湿,因此多吃稀食是顺应胃气的重要方法。早晚喝些大米或薏米粥。体质弱的人还可以增加一些红枣或者生姜。这样既有助于生津止渴, 还能帮助滋养胃阳。肉类与油腻性食物则是阻碍肠胃消化的“绊脚石”,在保证每日所需的基本蛋白质以外,最好减少肉类的摄入。
护脾气——增酸减凉
中医认为,脾为化生之源,是人体的气机枢纽。但如果脾气不足,吃进的食物就不能顺利转化为水谷精华,或者已经转化为精华的也不能顺畅运送到身体各个脏腑。夏季更易发生脾胃不和及脾虚等症状。吃冰冷食物,往往最先损伤的就是脾胃。因此,护养脾气不能过多食用寒凉食品。而应以温补为佳。
此外,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具有健脾的功效。夏季出汗过多容易损耗津液,常吃一些番茄、山楂、猕猴桃等略带酸味的水果,能够敛汗祛湿,有助于生津解渴、健脾消食。
3.总是畏寒怕冷,夏季养阳祛寒正当时
六月初始,许多人已经热成了狗。不过这也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别再抱怨酷热难当,特别是平时总是比别人怕冷、虚寒体质的人,好好利用这一夏,使宿疾消除,让体质打个“翻身仗”!冬病夏治是利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采艾灸等治疗手段激活增强体内的阳气,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冬病夏治除了大家熟悉的“三伏天灸”外,还有长蛇灸、隔姜(蒜)灸、中药贴敷、泡脚等。
4.养生有其独特的规律
主要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辩证来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进健康之目的。使未衰老者更健康,使已衰老者延缓老化。
|
|
|
|
|